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我们都是赤名莉香,我们都是永尾完治——『东京爱情故事』观后随想

 聚焦于两个主人公,本剧核心矛盾即 爱到底该追求过程还是追求结果 『 无论结局如何,自己一定会追逐爱情 』 因为家庭以及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原因,莉香总是在「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和「再见」之间辗转,这也造就了她习惯了失去,习惯了对人笑脸相迎。 完治并不爱莉香,只是恰好在空窗期遇见了对他 100% 全力以赴的女孩。出于自身的道德感,完治用瞻前顾后的心态维系和莉香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拧巴?也许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最后我质疑,理解了他,但绝对不想成为他。 「莉香,轻松一点过活吧」 「完治,你也是」 莉香的爱对于完治来说过于沉重了,也许又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感到很幸运自己也能像莉香一样踏上四点四十八分前的一班列车,往日的记忆像那块方帕一样被系在了站台上。
最新博文

Mac 体验

  My info Tags 画 ——————————————————————— 目前的 MacOS 设备:Mac mini M2,Macbook air M2 便捷的快捷键 我使用快捷键的频率非常高,常用的 command+c,command+v 以及 command+tab 等等不多赘述。Mac 下的快捷键让我觉得比较舒服的一个快捷键是 command+左右方向键(分别代表 Home和End 键),这样的排布可以是双手在正常打字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大的位移就可以实现 Home/End 的功能。 除此之外,这组快捷键还可以被应用到「快速选中某一行」,具体的使用方式是: 先用 command+方向键 把光标调到行尾或行首,再按 command+shift+方向键选中改行 原生支持「」 在使用 Windows 电脑时,我打出「」的方法是:在知乎中搜索直角引号,然后复制下来放在文章中,有需要用到时再粘贴一边,非常割裂的体验感。MacOS 原生支持打出「」,方法是 shift+左右括号。 触发角 我的设置是: 右上角调度中心,左下角隐去程序,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后者会有一个小问题:比如我想从「下载」或是微信中拖拽文件到桌面,先把鼠标移到右下角进入桌面,然后再点击微信或「下载」,所有之前打开的软件就又会出现在桌面上,从而无法把文件拖拽至桌面。解决方法是:把自己想要的文件先拖出来——>按住鼠标不放——>光标移至右下角,进入桌面——>释放鼠标,文件保存至桌面。 播客&音乐 AirPlay 到电脑 我始终认为,在电脑上听播客不是伪需求,因为总有些不那么需要脑力的工作,这时候听一下播客是比较合适的,曰「摸鱼」,但;是通过手机听的话又会产生上文提到的「割裂感」。耳朵上只有一副耳机,这段时间主要使用的电子设备是电脑,用电脑听播客是一个非常合理以及显而易见的需求,就像打开一个网页视频一样。使用 MacOS 即可实现上述功能,原生支持,无需折腾。 关于音乐 AirPlay 到电脑又完全不同,我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Mac mini 放在客厅,接上电视&立体声系统,这个时候手边的设备是手机&iPad,用移动设备控制音频设备播放再合适不过了。 外接显示器亮度比 Windows 舒服 Mac 外界显示器的亮度会比 Windows 电脑更亮一点,看起来比较

古典音乐 | 许忠 马勒第三交响曲 Live

My info Tags   画 ——————————————————————— #Allaboutmusic #古典音乐 自从上一次听音乐会已经过去很久了,已经记不得上次听的是什么内容了,总之这次的音乐会之于我是非常棒的体验。场馆是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灯光非常好,光线调节很柔和,视野也非常好,即使坐在后排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感觉离乐池很近。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铜管的发挥相当出色,音色也相当出色,除了开头处圆号的微小失误和几处很小的瑕疵之外,整体听感非常好,气息控制也很得当。第四乐章的女中音也很惊艳,优雅,绵长。末乐章结束后,掌声不绝于耳,许忠几次返场谢幕,观众的氛围相当好。对于马勒三,我谈不上有多熟悉,听过唱片也没留下多深刻的印象,最喜欢的还是马勒五,但在现场听,总归还是不一样。 第二天早上我和外公谈起音乐会,他看了看节目单,「许忠啊,弹钢琴的呀,他现在也老了」,这句话作为引子,讲起了他高中时期听音乐会的经历…

古典音乐 |贝多芬 15&16 弦乐四重奏 签名唱片 ft.Calliope 厂牌、Talich 四重奏、Le Calve

My info Tags   画 ——————————————————————— #Allaboutmusic #古典音乐 我等待了接近两年时间,为了这张从法国来的签名唱片。Calliope 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小众古典厂牌,它出版的 安德烈纳瓦拉 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我的最爱。这次通过某个契机得到了这张签名唱片,也算是圆了一个「Calliope 梦」(这个厂牌的唱片在国内绝非主流,不容易买到),唱片的内容倒是我不怎么熟悉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回去细听一下。

Mac mini 的一些特点

 满意的部分 * 应用的退出机制( cmd+w 最小化,cmd+q 退出) * 和 iPhone 的同步非常好,使用逻辑大体一样。原生支持各种应用(notes/apple music/good notes/...),省去同步数据的麻烦 * 安装应用非常便捷 * 美妙的工业设计 * 性能优于目前使用的 windows 笔记本 不满意的部分 * 最小化应用后没办法通过 cmd+tab(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快捷键) 切换 * 没办法开会(因为没办法到处带着走,这一点我目前还是仰赖笔记本) * 不支持 ifind 数据接口

古典音乐 | 作为爵士迷的古典爱好者

够不够『爵』? 答:不够。  最近的两三个月,我几乎没怎么听古典音乐。原因又是那句非常经典的「没时间」,虽然说这听起来像是搪塞,但我从前喜欢聆听的大多数确为大部头作品,适合使用整段的时间听。所以进而藉此机会开始尝试聆听、了解爵士乐。此前并非对爵士乐一无所知,也有非常喜欢的爵士音乐家如 Chet Baker, Scott Hamilton 等,但此前的聆听仅仅停留在「嗯,这曲子不错,很有咖啡馆的味道」,我并非不知道这是对于爵士乐的一大刻板印象,但也由着它去了。 好听嘛,不磕碜!  在最近的两三个月里,不能说是学习,只能说稍许了解了一下爵士乐发展的脉络和较为知名的爵士音乐家,当然了,自然是少不了听许多许多「公认」好的唱片。爵士乐手一般对于合作的态度比较开放,抓住几个关键乐手,从唱片入手,按图索骥,找到其合作者的唱片,以及合作者的合作者的唱片,以此类推。 在听爵士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 诶,原来 他/她 还 和这人合作过啊!  的感叹。  比如 因为 Chet Baker 而认识的 Charlie Haden 有出现在了 Keith Jarrett 的 专辑『Jasmine』中。其实也不是什么值得稀奇的事情,这应该来说是很自然的。     作为唱片迷(更愿意被称作音乐迷)按照合作的音乐家作为索引,摸索出谱系,似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但对于许多大名鼎鼎的 bebop 音乐(强调快速、精准的演奏),有时在聆听时都会皱着眉头,更不用说自由爵士了。我也确实通过「灵感与力量——日本爵士音乐笔记」一书对日本自由爵士脉络了解了个大概,有些确知其值得听的,我也不强迫自己听了,毕竟还是那句老话「时间有限」么。 对于调式爵士乐都畏畏缩缩的,就更不用说非调式的了。不得不承认,有些即兴确实是很难 get 到的。  话说回来,爵士乐世界里面仍然有相当相当多,好的、让我难以割舍的作品。比如福居良的『Scenery』『My Favorite Tune』、Louis Armstrong 的『Check to Check』、Eddie Higgins......   我还是爱听交响乐的!   最近手里的事情告一段落,也忙完了期末,可以没有思想负担地听大部头了。 反反复复听了一些以前常听的作品,经过了这两三个月的「空窗期」后,确实对一些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了,这就好比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回到的确是熟悉的那个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