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2的博文

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

 Tim Bray 关于算法推荐和 Mastodon 的  洞见 > So let’s stop saying “No algorithms!” because that’s just wrong, and figure out how to get nice algorithms built, ones that primarily are there to serve humanity’s best interests

日本爵士 | 「Scenery of Japanese jazz」精选集的意义

  #Allaboutmusic #日本爵士 虽然知道对唱片感兴趣的人会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找到这些唱片,对于唱片的封面、 封底好好赏玩一番,还是在此作简单的分享。 最初知道这张唱片是在 Apple Music 的一个日爵歌单里面,初听坂元輝 Trio 的『My favourate things』,旋律非常熟悉,大概是小时候电视上常放的某个广告。坂元輝符合爵士乐中某种「美」的定义。听起来好像是 live,在鼓 solo 部分,欢呼声不绝于耳。 点开专辑一看,福居良的『Early Summer』赫然出现在第一个位置,这才明白是张精选集。 说起这张唱片的封面,不难看出其不是为日本人准备的,至少不是为日本本土的日爵乐迷准备的。封面固然好看,推介意味很足,富士山、红色圆形都是非常显著的日本意象。 深邃、宁静、内省...... 『JAPANESE JAZZ』同 底部的西文日本名字更是把「广而告之」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外国人来说,这张唱片更能充当索引的作用,好像在说 「尝到甜头之后马上去找这些唱片来听哦!」 我也确实老老实实这么干的,才有了这篇小文。 收录歌曲: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14696355-Various-Scenery-Of-Japanese-Jazz

hi! 蒙田

还好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把大部份博文在 苹果札记(Apple Notes ) 做了一个备份,这样我在使用 蒙田 的时候,就无需大费周章再同步一遍。 这个备份的动作有几个月没做了,所以近两三月的博文并没有备份到 苹果札记,但好在数量也不多,忽略了一些短内容,将稍长的文章都拉到了 札记,这样的话,蒙田 上也能看到了。

在听日本本土音乐时的问题(侧标和曲名都是平假名)

日版黑胶的侧标多用汉字和片假名标注,你几乎很难看到侧标上印着大大的西洋字符,这对于日本本土音乐来说,并不奇怪。 可对于一些西洋音乐来说更是如此,对于不懂日语的人来说,仅仅通过侧标来判断 作曲家/指挥/乐团 姓甚名谁往往是很困难的。 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但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做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曰「方便」,曰「文化自信」。 较为考究的做法是,做一份日英对照。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的这一「约定俗成」不仅在唱片选购时对我来说是个麻烦,在用流播平台听音乐时更是。今天觅得一唱片,妙级,由一首相当耳熟,却又演绎新奇的 Jazz Standard 引起兴趣。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打开软件想要查看歌曲信息,发现: 经过仔细比对,才发现原来「I remember you」,至此心情舒畅万分。下表为片假名-罗马音对照,随时备查,更好地享受日本音乐。

日本爵士专栏 | 菊地成孔的艺术(原载 BlueNote 爵士乐俱乐部 李如一)

菊地成孔的艺术 和传到日本的许多洋物一样,爵士乐在日本也有着奇异的面貌。 关于日本人对爵士乐的热爱我们听得太多。普通社区文化节上的高水准业余表演,尽管需求很大但依然供过于求的爵士乐演出市场,独特的「爵士咖啡馆」文化,令外国乐迷和藏家垂涎的日本版唱片……哪怕不听爵士乐的人对这些轶事也多有耳闻。但是整体而言,日本爵士乐以及日本的爵士乐文化对于海外听众依然相当陌生。除了诸如渡边贞夫这种国际知名度极高的名字以外,大部分日本爵士音乐家在日本以外的受众其实和地下/实验音乐受众有很大重合。大友良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九九零年代作为实验音乐家亮相的他,近年更多以爵士音乐家的身份活跃。中国听众可能知道他是田壮壮电影《蓝风筝》的配乐,但二零一三年他为 NHK 晨间剧《海女》创作的音乐令他的名字向主流大大靠近了一步。在别的国家,一个创作出《革命京剧》的音乐人会为国民电视台出品的、观众包含大量家庭主妇的电视剧写主题曲,恐怕是难以想像的事。但这是日本爵士乐界的常态。 和中国一样,爵士乐在日本也有着「高级」「有情调」「有品味」「不容易听懂」的认知。但与此同时它的外延要大得多,边界也模糊得多。二战之前日本人称作「jazz」(ジャズ)的很多音乐,虽然继承了美国的大乐队与 swing 的部分传统,但往往是以一名主唱歌手的名义灌录唱片并推出。例如被视为日本最早的「jazz songs」之一的「青空」(一九二八),便是歌手二村定一翻唱同年美国歌手 Gene Austin 的「My Blue Heaven」。此外,昭和(一九二六至一九八九)初期的教父级流行音乐作曲家服部良一的很多热门作品也会被归入 jazz song 类别。(若要向当代听众说明这些是什么样的音乐,一个直接的说法是「Woody Allen 近年的电影片头所用的音乐」。)换句话说,当被称作爵士乐的东西在二战前被引入日本时,它并不高级,也绝对不难听懂。它就是当年日本最流行、街知巷闻的音乐。 当代中国乐迷会惊叹于像椎名林檎这样的音乐家能够娴熟地在编曲中融入爵士乐元素,但日本爵士音乐家和流行音乐家(当时还没有摇滚)的界线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除了上述服部良一的例子以外,一九五零年代末开始走红的综合性喜剧团体 Crazy Cats 有深厚的爵士基因(他们在日本亦会被称作「jazz band」),近年被重新挖掘被获得高度评价的爵士萨克斯管手稻垣次郎曾是其

日本爵士专栏丨论封面至上主义 (原载 BlueNote 爵士乐俱乐部 李如一)

 论封面至上主义      看画跟欣赏京戏一样,喜欢京剧的,真正懂京剧的行家,是听,听味儿,听名堂,在戏院里是侧坐在茶座上,偶尔看看舞台,那才是高水准。还有多数的人,说是喜欢听戏,并不真懂,实际上是在看,那么看戏,就是看热闹了。例如著名的《四郎探母》,非常好听,但是听不懂的人是在看,要是这样,那还不如弄个「五郎探母」、「六郎探母」的,肯定比《四郎探母》热闹、好看,但那叫看,不叫听。                                                                                                ——王季迁(C.C. Wang, 1907–2003)      她们很重视表面。包装就是本体。日本人的美感核心就在于此。                                                                                                     ——Donald Richie (1924–2013) 录音和现场的关系,是乐迷热衷的永恒话题。加拿大钢琴家 Glenn Gould 在一九六零年代身体力行放弃了现场演出,并预言未来的音乐聆听属于唱片。今天,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无论是否乐迷,大部分人听录音的时间的确远远多于听现场。与其说这背后有什么艺术上的理由,不如说是录音技术的本质造成的。录音是对时间的复写和挪移,和只能在限定时间出现一次的现场相比,它必定有更多机会和听者相遇。换句话说,这不是聆听者的选择,而是音乐媒介出现后的自然结果。乐迷对于现场和录音并不会像 Gould 那样偏执。随性兼食是最常见的选择。 但偏执总是更加有趣。在观察日本爵士乐时,我常常感觉买唱片的和听现场的似乎是两个群体。资深唱片收藏家中很少去听现场演出的,恐怕为数不少。可要说她们都是 Gould 理论的信徒则未免一厢情愿。考虑到最被人觊觎的一些日本爵士乐唱片的乐手如今依然在世并且活跃在演出现场,这就更加令人好奇了。 自然,以上仅为个人观感。我无法得知在新宿 Pit Inn 听松风鑛一(鑛日文本字为鉱)现场的人是不是早就买下了《Earth Mother》的带侧标原版黑胶。唱片收藏需耗费不少金钱,或许这只是乐迷在个人消费结构上做出的安排亦未可知。不过,这段无科

多端同步于我是鸡肋

曾经苦苦寻找一个可以多端同步的 Markdown 软件。但数据应该是流动的,可以导 入/出。使用 IFTTT  把我博客中的短内容自动在 Twitter 上发布,这一过程我更愿意视作「备份」而非同步。 至于日记,有它合适的内容,不必 everything Internet 硬盘很便宜

三个月没买唱片,一些想法

虽然有段时间没买唱片,但是好音乐却听了不少。许多优秀的爵士乐唱片,一些之前就常听的古典乐。在李先生的 滅茶苦茶  博客的 最新文章  后,便购买了「灵感与力量——日本爵士音乐笔记」一书。 坦白说,我对于日本爵士这个东西,「想要」欣赏的成分远大于「欣赏」,自己常听的也就是福居良、菅野邦彦这些,但我始终觉得,日本本土的爵士有某种东西在里面,神性的,出于某种机缘下才会理解的。我想这本由微信公众号文章汇编成册的,被称作是周边的书应该会有所裨益。 我时常会想,屋子里满是唱片的村上和一个只听流播平台的人,有何区别?这三个月中,我卖掉了自己的唱机,仅仅在听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而已,我想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感觉了。即:唱片,不论音质好坏,性状稳定与否,抑或是「恋物癖」云云,是完整的音乐。封面,封套背面,侧标......甚至是唱片和薄膜保护袋的抽插间,都藏着一种「你正在听音乐」的暗示。唱片上的图片、文字、符号给了你在不同音乐间横向连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