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0的博文

让获取信息更方便的小工具

  之前的两篇博客文章观点和文辞都比较激进。这篇的内容会比较轻松平和,以及随意(听着播客写的这篇文章)。   我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rss阅读器来抓rss feed的。feedly当然很好用,但是不能按照时间线看文章和需要墙外环境使我非常困扰。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邮件订阅和最重要的--telegram rssbot。你可以通过rssbot来订阅自己喜欢的播客和报社,作为一个light user,我只需要像刷社交媒体一样,就可以最及时收到更新。有的时候,我只需要一个overview,在决定要看之后才点进去。另外,telegram的推送系统相较于pocket casts更稳定,能很安心地收到每一期播客的更新。  

浪漫被嘲弄

  上一篇博客提到"今晚月色真美"这个话题,想就此聊聊。   "晚上一起去看月亮吗?"   "神经病,晚上不躺在床上刷剧,跑到外面看月亮?一个不会动的影像而已,这么想看,为什么不直接看图片就好?"      我要把它血淋淋地摆在你的眼前,你才会觉得羞耻或是荒谬(这也许才是最大的荒谬之处)。事实上,在实际情况中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文本所说的情况,一言以蔽之:"不去。" 就包含了一个人所有的堕落和叛逆,他/她甚至懒得反驳你,就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看月亮"就是反智的,反实用主义的。       我们活在一个粗暴对待"浪漫"的时代,你送她一支玫瑰,约会过后,去垃圾桶里找。取代浪漫的,是不断的追问(不管是问了还是没问,追问都存在  )。例如"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人们总是很喜欢也很自然地追问别人冒犯别人的浪漫情怀,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意义"的追问没什么不合理的。    引《人类简史》"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糕的状况活下去"    写作能力有限,共勉。  

“吹爆”的流行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大陆互联网的网民(这个词好像已经死了,在网络就像自来水一样的世界),你会经常在以bilibili为首的各种网站看到"吹爆"这个词。我不仅仅是讨厌b站到极点,我是讨厌这个泛娱乐化到极点的世界。而"吹爆"一词的流行只是沧海一粟。   "吹爆"是人类语言能力的退化。所有好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就如同1984中的"新话"一样荒谬而不自知。那些引经据典来体现的文辞优美的溢美之词就不说了,毕竟很老套。   "吹爆"当然还有其他恶的地方,它是让人们恶性趋同的罪魁祸首之一。当你在弹幕上看到吹爆某某某吹爆某某某之类言论的时候,你会不会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所爱产生哪怕一点点的怀疑?肯定是会的嘛,对吧,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这些内容给你带来了什么呢,就是每天对自己不断的怀疑和猜忌, 把你引入一个和大家趋同的方向,当然是一个更坏的方向。    由于此类坏词的出现, 人们永远再也不可能以"今晚月色真美"开启一个对话(可能会被当作怪胎。中文互联网环境过度真实以至于不断有人和你说现实点,浪漫也被粗暴地嘲弄),取而代之的是吹爆某某某吹爆某某的言论,以此寻求身份认同感和缓解尴尬气氛。

不论我再怎么否认,我都是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

  你可能经常在朋友圈(如果你用微信的话)看到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的贴文(通常都会有很多留言和点赞),那么这些人真的社恐吗,或者说社恐的人会用这种社交属性拉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吗?   当然是不会的。很不幸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但我可没做过上述这种恶心的事)。我认为造成其的原因有二。   一:对同侪的不屑。引《人间失格》------"我始终对他心怀蔑视,未曾高看过他,并且不时提醒自己,仅止玩乐而已,只当他是个酒肉之友罢了,有时甚至耻于和他为伍。但在同他搭伴游乐的过程中,我终于被他攻破了。"这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自信,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当然。   二:中二  

PlayStation25周年壁纸

消费主义的附庸

  不鳥萬的一天世界的口号就是"对抗消费主义的论述"。   消费主义并不一定都是坏的,但在我的理解范畴之内,坏的居多。第一,也是最显著的一点,消费主义在教我们买东西,或者用"引导"这个动词。你很容易就能看见现在的手机厂商在标榜自己的相机像素有多么高,但往往需要聚在一起经过放大,解析,比对,种种过程才能在一众照片中分出个高下。也就是说,你在使用时很难,也没有必要去分辨。残酷一点,标榜几千万甚至是一亿像素的手机相机可能还比不上一台一千万像素的入门微单。"像素"在这个语境下,也只是个噱头。   第二,消费主义鼓励的是资本驱动研发而不是技术驱动研发,所以你得到的科技性内容只是一个附属品,不论再怎么强调也只是一个附属品。   第三,消费主义催生更多更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人们在不看广告词的情况下审视一件产品时,会很自然的问"为什么"或者说"这有什么意义", 等到看了参数,看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啊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产品啊!"这和《小王子》中的情景很像。 因为消费主义,出现了更多更多的参数党, 他们甚至会傲慢而无礼地嘲笑一个听黑胶唱片或者是CD的人。 因为消费主义,人们慢慢放弃了对理想和浪漫的追求, 在追求和问讯(应为“询”)"意义" 中找到前所未有的快感。